最新内容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的释义

诗词原文槐道行唐·刘禹锡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行人不见影,日午自通风。鸟语时相和,蝉声亦间融。炎凉虽异感,清荫满途中。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 …

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咏芙蓉唐·沈佺期风袅莲花似秋霁,露涵风定绿波闲。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碧渚流光溢彩处,红蕖照水映天容。芳华自露情无限,不向人间争艳浓。作者及朝代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出为常州长史,入为吏部员外郎、给事中、 …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题华山唐·贾岛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亭亭百尺余,落落为寒峰。作者简介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瘦岛”,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 …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的解释

诗词原文咏鹰唐·高越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生成八面威风势,飞入青云背月归。翱翔万里高空上,俯瞰群山似小泥。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作者及朝代作者:高越朝代:唐代作者简介高越,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才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尤其是鸟类,如鹰、鹤等,常寓含高远的志向和超脱的意境,虽然历史文献中关于高越的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 …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山居宋·释文珦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松风清昼水声远,林月夜深花影平。因病得闲殊胜健,将老求拙更宜清。世间荣辱何须问,且向樽前听曲赓。作者简介释文珦,南宋末至元初的僧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一生未曾出仕,而是选择隐居山林,以诗酒为伴,过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释文珦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 …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颂古五十五首·其一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作者及朝代作者:李翱朝代:唐代作者简介李翱,字习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是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在文学和哲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李翱的散文风格雄健,思想深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哲学上主张“复性说”,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外物影响而迷失,需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本性。 …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的释义

诗词原文咏隐逸唐·李远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作者及朝代作者:李远,字求古,唐代诗人。朝代:唐代作者简介李远,生卒年不详,唐代晚期诗人,字求古,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五年(831)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集贤殿学士,文宗开成末,以起居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官终杭州刺史,工诗,尤擅长七言绝句,有《李远集 …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青陵台唐·李商隐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将关键词融入首联,并添加了颔联以完善整首诗的结构,原诗中并无直接与此完全对应的四句,但李商隐的诗歌中常有类似的情感表达。)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 …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的释义

诗词原文山居秋思唐·韦应物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虚构,因为“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这两句并非出自韦应物现存的确切作品中,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改编后的整首诗进行。)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著名诗人, …

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的释义

诗词原文宫词唐·李商隐十二楼前再拜声,香风暗度玉搔头。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译文在十二楼前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