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微细草鸣珂佩,日煖飞花近鬓丝。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

原文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蛾红脸谁人识,古调清歌几处传。
风微细草鸣珂佩,日煖飞花近鬓丝。
前事已随云影散,惟将悲思寄琴弦。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译文

翠绿的黛眉不需要留住五马(高官显贵的代称),皇上的恩宠只允许在这里住三年,那绿眉红脸的美人谁能认识,她那古朴清丽的歌声又在何处流传?微风拂过,细草间仿佛响起了她身上珂佩的轻响,阳光温暖,飞花飘落,几乎要贴近她的鬓发,往事已经随着云影散去,只剩下无尽的悲思寄托在琴弦之上。

释义

此诗为悼念亡友或亡妾之作,首联写友人或妾室虽得皇恩却难久留;颔联写其美貌与才艺无人再识;颈联以“风微细草鸣珂佩,日煖飞花近鬓丝”描绘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象征着逝者生前的美好与温柔;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与无尽哀思。

赏析

颈联“风微细草鸣珂佩,日煖飞花近鬓丝”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微风拂过细草、珂佩轻响,以及阳光温暖、飞花近鬓的温馨场景,既是对逝者生前美好时光的追忆,也寓含了对逝者温柔与美丽的赞美,此联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富有画面感,令人动容,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华美,体现了温庭筠诗词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温庭筠为悼念一位逝去的友人或妾室而作,温庭筠一生仕途不顺,情感生活也颇为坎坷,他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世界,此诗便是其情感真挚流露的佳作之一,通过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温庭筠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以及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