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有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默忆旧书忘昼永,行吟冷署觉春温。
闲花野草皆成趣,异卉奇珍亦入门。
风月一庭为伴侣,琴书半榻是尘喧。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悠然对夕暾。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早年家道中落,生活困苦,后虽中进士,但仕途并不顺畅,晚年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他的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竹,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其文学作品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民的疾苦。
译文
默默回忆着过去读过的书籍,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白天显得如此漫长,在冷清的官署中漫步吟诗,却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即便是闲花野草也充满了趣味,奇异的花卉和珍宝也进入了我的世界,风月成为了我庭院中的伴侣,琴与书则是我半榻上的尘嚣,这其中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独自悠然地坐着,面对着夕阳的余晖。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联通过“默忆旧书”与“忘昼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沉浸在书海中的忘我状态;颔联则通过“冷署”与“春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冷清之地,但内心却充满温暖与诗意;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闲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闲居时的宁静与淡泊,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首联与颔联的对比手法,既突出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乐观,颈联的景物描写,则进一步烘托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尾联的抒情,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也增添了整首诗的意境与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晚年辞官归隐之后,此时的郑板桥,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起伏,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选择归隐田园,以卖画为生,过上了闲适自得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文人画家的独特气质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