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朝路常参吏,清昼斋居几劫仙。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斋居

唐·韦应物

红尘朝路常参吏,

清昼斋居几劫仙。

微雨夜来过一梦,

满庭芳草绿如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文学创作,以诗酒自娱,他的诗歌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红尘滚滚的朝廷道路上,我是一位时常参朝的官吏;

而在清静的白天,我斋居独处,仿佛成了历经几世修行的仙人。

昨夜微雨轻拂,我做了一个悠长的梦;

醒来后,只见满庭芳草,绿得如同烟雾一般。

释义

首句“红尘朝路常参吏”描绘了诗人作为朝廷官员的日常生活,红尘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繁忙;次句“清昼斋居几劫仙”则表达了诗人斋居时的超脱与宁静,几劫仙喻指其心境的高远与超脱;第三句“微雨夜来过一梦”以微雨和梦境为引子,引出下文的景致;末句“满庭芳草绿如烟”则是对斋居环境的美好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红尘朝路与清昼斋居的两种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红尘朝路象征着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繁忙的生活节奏,而清昼斋居则代表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诗中“几劫仙”的比喻,更是将斋居生活提升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末句以满庭芳草的美丽景象收尾,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寓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心境转变之际,面对朝廷的纷争与世俗的喧嚣,韦应物开始向往一种超脱、宁静的生活,他在斋居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也是他对人生哲理深刻思考的结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