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回夜天逾近,草径迎秋露转深。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银河回夜天逾近,草径迎秋露转深。

孤灯寂寂人初睡,明月娟娟影半侵。

寒蛩切切催愁起,落叶萧萧伴梦沉。

欲问今宵何处去,心随云水共幽寻。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擅长写诗,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银河在夜空中回转,仿佛离人越来越近;秋夜的草径上,露水越来越深,孤独的灯火静静地燃烧,人们刚刚入睡;明亮的月光皎洁无瑕,影子半掩着窗棂,寒蝉的叫声切切,催促着愁绪升起;落叶萧萧而下,伴随着梦境的沉沦,想问今宵我将去向何方?心随着云水一同去探寻那幽静的所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首联“银河回夜天逾近,草径迎秋露转深”以银河和秋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秋夜氛围,颔联“孤灯寂寂人初睡,明月娟娟影半侵”则通过孤灯和明月,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颈联“寒蛩切切催愁起,落叶萧萧伴梦沉”以寒蝉和落叶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尾联“欲问今宵何处去,心随云水共幽寻”则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探寻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银河、秋露、孤灯、明月、寒蝉和落叶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夜之中,诗人还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整首诗语言质朴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中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生活较为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感到孤独与无奈,对未知的未来也充满了探寻与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某个秋夜中,面对宁静而深远的夜空和周围的自然景物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以及对未来的探寻与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