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乞食
宋·陈与义
往者行乞嗟空钵,
儿女饥寒泪满颊。
乞米西邻晨有粥,
留家南国暑无绡。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后期作品则多写战乱时期的身世之感,苍凉悲壮,慷慨激越,陈与义是洛阳才子,称“诗俊”,与“词俊”周邦彦齐名,有“一俊之目”,他工于填词,作品写于金兵南侵之前,多为抒写个人情怀的小令,词风疏俊明畅,婉丽清新,南渡之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词风也慷慨悲凉,激昂苍劲。
译文
过去行乞时只能空对着空钵叹息,
儿女因饥寒交迫而泪水满面。
清晨向西邻乞得米来煮粥充饥,
留在南方家乡时夏日炎炎却无薄绸可穿。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过去行乞时的艰难生活,以及为了生计不得不向邻居乞米的情景,诗中“空钵”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助,“泪满颊”则表达了诗人对儿女饥寒交迫的深深忧虑,而“乞米西邻晨有粥”则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努力维持生计的坚韧精神,最后一句“留家南国暑无绡”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困苦,即使在炎热的南方,也没有薄绸衣物来抵御酷暑。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陈与义在战乱时期的生活困境,诗中通过“空钵”、“泪满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行乞时的凄凉景象,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人通过“乞米西邻晨有粥”这一行为,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求生的精神,最后一句“留家南国暑无绡”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厚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陈与义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战乱中,他失去了家园和财产,不得不四处漂泊,靠行乞为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作的,通过描述自己行乞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展现了陈与义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