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田
唐·韦庄
乱离何处见清平,倚得东窗病眼明。
经明亦是归耕好,清梦无时万里桥。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乱,流离失所,直至中和二年(882年)方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累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这乱世之中,哪里还能见到清平之世呢?我只能倚靠在东窗,用病眼勉强看清这个世界,精通经书学问,其实还不如归隐田园去耕种的好;在清冷的梦境中,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那遥远的万里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韦庄对乱世的不满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乱离何处见清平”直接点出时局的动荡不安,诗人对清平世界的渴望显得尤为迫切,次句“倚得东窗病眼明”通过“病眼”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疲惫,第三句“经明亦是归耕好”则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与归隐之间关系的思考,认为即使精通经书,也不如归隐田园来得自在,末句“清梦无时万里桥”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万里桥成为了他心中遥远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韦庄作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描绘乱世中的个人遭遇,表达了对清平世界的渴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病眼”与“万里桥”等意象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对学问与归隐之间关系的思考,也体现了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对乱世中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清平世界的渴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既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不满,也展现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选择,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