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辱臣死"成语的解释为:指君主蒙受耻辱时,臣子应拼死效忠,捍卫君主尊严,表达了一种忠诚至极、君臣一体、荣辱与共的封建道德观念,强调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和保卫责任。
1、君辱臣死的拼音:
jūn rǔ chén sǐ
2、君辱臣死的释义:
指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应当拼死效忠,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君主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这是一种封建忠君思想的体现,强调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和牺牲精神。
3、君辱臣死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上》,原文是“君辱,臣死有余僇”,意思是君主受到侮辱,臣子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罪,强调了臣子对君主受辱时应有的极端忠诚态度。
4、君辱臣死的例句:
在古代,许多忠臣都秉持着“君辱臣死”的信念,不惜以身犯险,甚至牺牲生命来维护君主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全。
5、君辱臣死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塑造忠臣形象,它也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强调在特定情境下臣子应有的行为准则。
6、君辱臣死的示例:
在明朝时期,当皇帝被外敌俘虏或受到侮辱时,许多忠臣都选择了自杀或拼死抵抗,以践行“君辱臣死”的信念。
7、君辱臣死的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忠君爱国”、“誓死效忠”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8、君辱臣死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卖国求荣”、“背主求荣”等,这些词语表示臣子背叛君主和国家,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与“君辱臣死”所强调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君辱臣死”体现了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极端的忠诚观念已经不再适用,现代社会的忠诚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对团队、对国家的忠诚上,而不是对某个特定个人的盲目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