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会仙峰
宋·白玉蟾
云绕危峰几万重,
仙凡到此路难通。
自来天际无拘束,
不是人间有异同。
自古诗人多会合,
浮丘毛氏不愁予。
他年我若乘风去,
月满松风径自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玉蟾(1194年-?),南宋道士、诗人、书画家,本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他博学多才,精通儒释道三教经典,擅长诗文书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和文学家。
作者简介
白玉蟾自幼聪慧,后随师学道,游历四方,广交文人墨客,其诗文风格独特,既有道家的超脱与玄妙,又不失儒家的温文尔雅,他的书画作品也颇受赞誉,被誉为“书画三绝”,在道教方面,白玉蟾对雷法、内丹等均有深入研究,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云雾缭绕在险峻的山峰周围,层层叠叠,仿佛有数万重之多,仙人与凡人在这里难以相通,界限分明,自古以来,天际间的仙人便无拘无束,与人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曾在此地相会,浮丘公和毛遂这样的仙人自然也不会拒绝我的到来,将来某一天,如果我能够乘风而去,那时月满松风,小径自会显得孤独而清幽。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会仙峰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由无拘生活的追求,诗中“自古诗人多会合”一句,既是对历史上文人墨客在此相聚的回顾,也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与志同道合者相聚的愿望。“浮丘毛氏不愁予”则借用了古代仙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自信。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会仙峰的云雾缭绕、仙凡相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氛围,诗人又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仙人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和道教情怀。
创作背景
白玉蟾一生游历四方,广交文人墨客,对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会仙峰作为一处著名的道教圣地,自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在游览会仙峰时,诗人被其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所震撼,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会仙峰》,诗中既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由无拘生活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和对道教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