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翁尝来伯时宅,见此遗迹开衰颜。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题李伯时画马图

宋·苏轼

坡翁尝来伯时宅,见此遗迹开衰颜。

龙颅凤臆出天仗,汗血盐车无人怜。

归来感叹思长川,梦绕黄池白草原。

安得身如飞鸟去,随君来往画间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虽屡遭贬谪,但在文学和艺术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我曾来到李伯时的宅邸,

见到这幅遗留下的画作,愁颜顿展。

画中马匹如同天龙下凡,凤臆高耸,

本是皇家天仗之马,如今却如汗血盐车般无人怜惜。

归来后我仍感叹不已,思绪飘向那遥远的长川,

梦中仿佛绕着黄池与白草原。

多么希望能像飞鸟一般自由飞翔,

跟随你在这画中的天地间自由往来。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李伯时所画马图上的,诗中表达了苏轼对李伯时画技的赞赏,以及对画中马匹命运的感慨,首句“坡翁尝来伯时宅”点明时间地点,次句“见此遗迹开衰颜”表达了对画作的惊喜之情,接下来两句描绘了画中马匹的雄壮与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后四句则表达了苏轼对画作的深深怀念,以及希望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在画中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画马为题材,通过描绘画中马匹的雄壮与悲惨命运,表达了苏轼对李伯时画技的赞赏与对画中意境的向往,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皇家天仗之马与汗血盐车进行对比,突出了画中马匹的悲惨命运,苏轼以飞鸟自喻,表达了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多地,生活困顿,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在一次拜访友人李伯时时,苏轼见到了这幅画马图,被其深深吸引,于是题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李伯时画技的赞赏,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