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吹箫送清夜,禁城钟鼓度中秋。的意思及出处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不得吹箫送清夜,禁城钟鼓度中秋”,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吕岩(也有说法认为其为吕洞宾的化名)的《中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中秋》

唐·吕岩(或吕洞宾)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泪眼斜睨赖有乾坤宽。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向天横玉笛,不得吹箫送清夜,禁城钟鼓度中秋。

作者简介

吕岩(或吕洞宾),唐代道士,后被认为是道教八仙之一,传说中他多次显化于世,被尊为剑祖剑仙,吕岩的诗作多富有道家色彩,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译文

明月如飞镜般高悬,是谁将它磨得如此明亮?它照亮了整个世界,山川河流都清晰可见,清凉的露水洗涤着秋日的天空,银河无波,今晚的月光比往常更加清澈,桂花的影子在月光下婆娑起舞,我高声歌唱,想问嫦娥,如此美好的夜晚,怎能不醉呢?每年的今晚,月光都像白绢一样明亮,但亲人却远在千里之外,愁肠已断,无法借酒消愁,只能斜睨着眼泪,感谢天地的宽广,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横起玉笛想要吹奏,但在这禁城之中,只能听着钟鼓声度过中秋之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明月美景,以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月光的清澈、桂花的婆娑、露水的清凉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却因思念亲人而愁肠百结,无法借酒消愁,诗人以横笛无法吹奏、只能听着禁城钟鼓声度过中秋之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之夜的明月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哀婉的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月光的清澈、桂花的婆娑等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之中,诗人又通过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无法确切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可能是在中秋之夜独自赏月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往往难以与远方的亲人相见,中秋之夜成为了人们寄托思念之情的重要时刻,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吕岩(或吕洞宾)的身份和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且多有神话色彩,因此关于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往往难以确切考证,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