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嗟予晚岁始能退,宁有文章惊海内。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地,可叹我晚年才学会退隐山林,但哪里还能用文章使世人震惊呢?
释义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写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尾联“嗟予晚岁始能退,宁有文章惊海内”回到诗人个人,以自嘲作结,诙谐幽默之中蕴含深沉的悲叹和愤慨。
赏析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和悲愤激越的感情,在同时代和后世的爱国诗人中形成深刻的共鸣,但陆游的诗歌,如有的评论者所说,也有若干缺点,如议论太多,有时不够形象化,这首诗,在抒情中夹有议论,但全篇看来,却属于偏于“直抒胸臆”的一类,议论的成分并不算多,诗中的议论也是形象化的,是和抒情相结合的,而不是脱离形象单纯的议论。
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陆游被免官,是因为他一再坚持抗金主张,上书说:“非有宗庙、社稷、国家之急,则不宜轻发兵。”当时主和派得势,陆游的奏章不仅未被采纳,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遂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黜归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