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下无讥"成语的释义为:指微不足道的小国没有受到责难与批评,常用来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或事物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或非议,含有自谦或轻视之意。
1、郐下无讥的拼音:
kuài xià wú jī
2、郐下无讥的释义:
“郐下无讥”原指春秋时郑国大夫祭仲(字仲足)专权,郑庄公因祭仲在郐地(今河南密县东北)有封邑,不敢公开指责他,后用以形容国君对权臣的容忍,不敢有所指责或批评,现多指对地位高或权势大的人的行为不加批评,不敢有所非议。
3、郐下无讥的出处: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彼其之子,不称其服。’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后人有“郐下无讥”之说,即指此。
4、郐下无讥的例句:
由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极高,即便是他的某些不当行为,也常常是郐下无讥,无人敢公开指责。
5、郐下无讥的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使用时,通常用于描述对权贵或地位高的人的不当行为不敢有所非议或批评的情况。“面对上司的错误决策,下属们往往选择郐下无讥,不敢直言相告。”
6、郐下无讥的示例:
在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便是他的错误决策,臣子们也多选择郐下无讥,以免触怒龙颜,招来祸端。
7、郐下无讥的近义词:
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噤若寒蝉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面对权威或强势时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或批评的态度。
8、郐下无讥的反义词:
直言不讳、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等,这些词语则表达了敢于直接表达意见、不畏强权、勇于维护正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