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脚渔矶返棹迟,几回石上候来期。的释义

诗词原文

渔矶晚归

唐·储光羲

失脚渔矶返棹迟,几回石上候来期。

烟波渺渺人何处,落日亭亭水满陂。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7年—约763年),唐代著名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授汜水尉,转安宜尉、下邽尉,后辞官隐居终南山,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乱平后,被贬谪岭南,后遇赦北归,客居洛阳,卒于开元寺,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隐逸生活,风格朴实自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储”。

译文

不小心在渔矶上失足,划船返回时已经迟了,多次在石头上等待约定的归期,烟波浩渺,人儿不知在何处,落日高悬,池塘水满,一片宁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失足于渔矶而延误归期,多次在石上等待友人归来的情景,诗中通过“失脚”、“返棹迟”、“候来期”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与等待的焦急心情,而“烟波渺渺”、“落日亭亭”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晚景,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句“失脚渔矶返棹迟”直接点题,说明了诗人因意外而延误了归期,次句“几回石上候来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和等待的焦急心情,后两句“烟波渺渺人何处,落日亭亭水满陂”则以景结情,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晚景,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储光羲隐居终南山期间,在隐居生活中,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诗人有时可能会因意外而延误与友人的约定,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一种闲适与孤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储光羲作为一位田园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