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中营星未殒,生擒颉利到龙荒。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峤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若使中营星未殒,生擒颉利到龙荒。(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添加的想象之句,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暂置于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峤,字巨山,唐代文学家、诗人,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吏部尚书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李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烽火照耀着西京(长安),心中涌起不平之气。

手持牙璋辞别皇宫,铁骑包围了敌人重镇。

大雪使军旗变得黯淡无光,狂风夹杂着战鼓的声音。

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征战,也好过做个书生空谈误国。

(添加句)

如果中军的主帅之星没有陨落,我们定能生擒颉利可汗,直捣他的老巢龙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豪情壮志。“烽火照西京”描绘了战争的紧迫性,“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则展现了军队的出征和包围敌人的场景,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残酷和激烈,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也不愿做无用书生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烽火”、“牙璋”、“铁骑”等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紧张感和力量感,诗人通过对比“百夫长”和“书生”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厌倦,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的战事有关,唐代时期,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战争,国家需要大量的士兵来保卫边疆,诗人李峤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感受到了战争的紧迫性和国家的需要,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而“若使中营星未殒,生擒颉利到龙荒”这句添加的想象之句,则可能是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英雄主义的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若使中营星未殒,生擒颉利到龙荒”并非原诗内容,而是根据关键词添加的想象之句,在解析时,我们将其与原诗内容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