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经白日余僧定,路暗春松仍劫灰。的解释

诗词原文

游山寺

唐·韦应物

春山数峰青似染,檐经白日余僧定。

路暗春松仍劫灰,溪寒水落石鳞鳞。

野僧引客归兰若,童子开门扫绿苔。

唯有松风知此意,时时吹拂到君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春日的山峦数峰青翠欲滴,仿佛被颜料染过一般,寺庙的屋檐下,白日里僧人们沉浸在禅定之中,时间仿佛静止,小路两旁春松密布,却因历经劫难而留下灰烬的痕迹,溪水因寒冷而水位下降,露出层层鳞状的石头,一位山野僧人引领着客人回到寺庙,童子打开门扉,清扫着门前的绿苔,只有那阵阵松风似乎懂得这份心境,不时吹拂过来,迎接你的到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山寺时所见所感,首联以春山青翠入题,点明时节与地点;颔联通过“檐经白日余僧定”与“路暗春松仍劫灰”的对比,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沧桑;颈联叙述了僧人引领客人归寺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尾联则以松风拟人,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的幽静与自然的壮美,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联“春山数峰青似染”以生动的比喻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丽的基调,颔联“檐经白日余僧定,路暗春松仍劫灰”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僧人的禅定之境,又暗示了自然的无常与沧桑,颈联“野僧引客归兰若,童子开门扫绿苔”则通过具体的人物动作,进一步渲染了山寺的清幽与闲适,尾联“唯有松风知此意,时时吹拂到君来”则以松风拟人,赋予其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深切感悟与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览山寺时所作,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多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对山寺幽静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深刻感悟,通过描绘山寺的清幽与自然的壮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与自然沧桑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