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枝倒浸碧池深,罗衣暗惹香风湿。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斜枝倒浸碧池深,罗衣暗惹香风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橘树却新苞绿叶,光亮照人,竹篱茅舍间掩映着青黄相间的果实,橘香似雾喷人,令人惊喜,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流淌,感到酸中带甜,别有风味,橘树斜枝弯曲,倒挂在碧池之中,随风摇曳,罗衣也被橘花的香气所沾染,湿润而芬芳。

释义

这首词以橘为题材,通过描绘橘树在秋霜后的生机盎然,以及橘果的香气扑鼻、味道酸甜可口,表达了作者对橘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借橘树之景,寄托了作者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橘之生长环境及形态,下片写橘之香气与味道,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斜枝倒浸碧池深,罗衣暗惹香风湿”两句尤为传神,通过斜枝倒挂、碧池深浸的生动描绘,以及罗衣被香气沾染的细节刻画,将橘树的美丽与橘花的香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也寓含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遭贬谪,生活困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困境,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橘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