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闻王师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附:未直接入题之句(根据关键词构思的关联意境)

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

(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构思,非杜甫原诗内容,用以引出主题背景)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译文

(直接针对原诗部分)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已经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我又直奔洛阳。

(构思之句)

荆楚之地,因战乱而痛失亲人的人们哀伤不已,但随着和平的修复,使者们又相继踏上前往秦地的路途。

释义

原诗表达了杜甫在听到唐朝军队收复失地(蓟北,泛指北方失地)的喜讯后,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对未来归乡的憧憬,构思之句则描绘了战乱给荆楚地区带来的悲痛,以及随着和平的到来,人们开始重建联系,使者往来于各地,象征着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与和平。

赏析

杜甫此诗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失地的消息后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构思之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与全诗主题相呼应,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

创作背景

《闻王师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而构思之句的背景,则是基于历史背景,想象战乱平息后,荆楚地区人民的心情变化及国家间的和平交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