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行人已能说,使君清与霅溪同。的解释

诗词原文

霅溪夜泊

唐·皎然

未到行人已能说,

使君清与霅溪同。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西来宫殿空。

孤客几回过此路,

主人今夜泊孤舟。

明朝挂席帆樯满,

枫叶芦花两岸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于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还未到达此地,行人就已经向我描述了这里的景致,

说使君的清廉与霅溪的美景一样令人称颂。

溪水向东流去,市朝的繁华已随岁月变迁,

山势自西而来,昔日的宫殿如今已化为空寂。

我这位孤独的旅人曾多次经过这条道路,

而今夜,主人却独自泊舟在这孤寂的溪边。

待到明朝,帆樯挂满,船只将满载而去,

那时,两岸将是枫叶如火、芦花似雪的深秋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霅溪的夜景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清廉官员的赞美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首联通过行人的描述,引出使君的清廉与霅溪的美景相提并论;颔联则通过水声和山势的变化,暗示了市朝的变迁和宫殿的荒废;颈联表达了诗人作为孤客多次经过此地的感受,以及主人今夜泊舟的孤寂;尾联则展望明朝船只满载离去的情景,以及两岸深秋的美丽景色。

赏析

这首诗以霅溪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清廉的官员与美丽的自然景色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清廉品质的赞美,通过描绘市朝的变迁和宫殿的荒废,诗人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皎然在游历过程中,经过霅溪并夜泊于此,被这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所打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霅溪美景的赞美,也融入了对清廉官员的敬仰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