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自然伤远目,天高聊复送飞鸿。的释义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野旷自然伤远目,天高聊复送飞鸿。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年二十四举进士,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译文

匈奴还未消灭,魏绛又要去从军,在三河道与友人怅然告别,去追随那古代六郡的英雄,雁门关外群山连绵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上烽火连天与云中郡紧紧相连,原野空旷辽阔,远望时令人感到悲伤,天空高远,姑且目送归去的鸿雁。

释义

此诗写友人别离,抒发立功报国的抱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全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和博大胸怀。

赏析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点明友人此行的目的和背景,以“匈奴”代指当时北方入侵的少数民族,借古喻今,使诗意更加含蓄深沉,次二句“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写离别之情,友人要去追寻那古代六郡的英雄业绩,诗人对此感到怅然若失,接下来四句“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野旷自然伤远目,天高聊复送飞鸿”,描写边塞的苍茫景象,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子昂在送友人魏大从军时所作,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国家边境不宁,诗人深感忧虑,而友人魏大又要去从军,诗人对此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不舍,在送别之际,诗人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送别诗。

《送魏大从军》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抒发爱国抱负、展现真挚情谊的佳作,陈子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初唐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