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关门柳
唐·韦庄
东去诸山朝峡口,西来众水会关门。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喧。
独树客归秋满路,乱山猿叫夜当轩。
前村乌桕谁移得,嫁与行人泣路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细腻著称,尤其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韦庄一生历经战乱流离,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译文
东面的群山仿佛朝着峡口朝拜,西面的众多河流在此汇聚于关门,潮水上涨,浦口边的芦苇在暮色中摇曳;夕阳西下,城头上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孤独的旅人踏上秋意盎然的小径归家,乱山之中猿猴的叫声在夜晚回荡于窗前,前村那片乌桕树林是谁移栽的呢?它们仿佛在为过往的行人哭泣,指引着迷途。
释义
此诗描绘了关门(地名,可能指某一具体关隘)一带的壮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寓含了诗人对旅途艰辛、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东去诸山朝峡口,西来众水会关门”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和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壮观,同时也隐含了人生道路的汇聚与分散。
赏析
意境深远:首联以“朝峡口”与“会关门”对仗工整,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寓含了人生哲理,即万物皆有归宿,人生亦有其必经之路。
情感细腻:颈联“独树客归秋满路,乱山猿叫夜当轩”通过“独树”、“客归”、“乱山猿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
象征手法:尾联“前村乌桕谁移得,嫁与行人泣路岐”以乌桕树象征离别与哀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本人也经历了多次流离失所,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此诗可能作于韦庄游历或迁徙途中,面对关门一带的自然景观,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既有自然之美,又富含人生哲理的诗篇,表达了对旅途艰辛、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