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嗟余是客仍为客,叹尔真山似假山。
云气半开松影淡,溪流不动竹声寒。
空庭日暮鸟飞尽,深院花深人语闲。
欲问前朝兴废事,惟余荒草伴孤烟。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中国近代诗歌的鼻祖”,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文学元素,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
译文
我叹息自己身为客人却始终是漂泊无定的客人,感叹眼前的真山却仿佛如同人造的假山一般,云雾半开,松树的影子显得淡淡的,溪流静止不动,竹林中传来阵阵寒意,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已经飞尽,深深的庭院里花儿盛开,人声稀少显得格外悠闲,想要询问前朝的兴衰往事,却只剩下荒草与孤烟相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的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之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嗟余是客仍为客,叹尔真山似假山”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既是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也是对自然美景的深刻反思,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尾联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追问,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尽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山居的静谧景象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淡”、“寒”、“尽”、“闲”等字,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这首诗还体现了黄遵宪诗歌的独特风格,即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与西方文学的元素,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古典美,又不失现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山居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异国他乡,远离故土和亲人,内心充满了漂泊无定的孤独感,他也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通过描绘山居的静谧景象和追问历史的兴衰往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身世、对自然、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无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