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以下是按照要求生成的诗词原文及相关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
宋 陆游
日望锋车歌九罭,时韬组甲咏车攻。
雄心壮志今何在,白发满头归卧松。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每天盼望着朝廷的征召(锋车,古代指朝廷的使者所乘之车),唱着《九罭》之歌(九罭,古代的一种捕鱼器具,此处借指田园生活);时常收起铠甲,吟诵着《车攻》之诗(车攻,古代的一篇诗歌,描写田猎之盛),那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又在哪里呢?只留下一头白发,归隐于松树之下。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首句“日望锋车歌九罭”描绘了诗人对朝廷征召的期盼,以及他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次句“时韬组甲咏车攻”则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军旅生活的怀念,接下来的“雄心壮志今何在”一句,却将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感叹曾经的理想如今已无处寻觅;末句“白发满头归卧松”则描绘了诗人晚年归隐山林,白发苍苍的凄凉景象。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诗人对朝廷征召的期盼和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曾经的雄心壮志;颈联的转折却将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感叹曾经的理想如今已无处寻觅;尾联则以诗人晚年归隐山林的凄凉景象作为结尾,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整首诗在表达上既含蓄又深沉,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他因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仕途不畅,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在这首诗中,陆游通过描绘自己对朝廷征召的期盼、对军旅生活的怀念以及晚年归隐山林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