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感怀
唐·无名氏
惆怅祖师飞锡地,岩阿谁为一镌铭。
云深路远人踪少,月冷松高鸟影惊。
野径荒凉生蔓草,禅房寂寞锁烟青。
空山寂寂无行客,独倚危栏听水声。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此诗及其作者。)
作者简介
(虚构)唐代无名氏,生平不详,活跃于唐代中晚期,可能是一位游历山川、寄情山水的隐士或僧侣,其诗作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在这令人惆怅的祖师飞锡之地(指高僧云游之地),山岩角落里,有谁愿意为这里镌刻铭文以传后世呢?云雾缭绕,山路遥远,人迹罕至;月光清冷,松树高耸,鸟影惊飞,野间小路荒凉,长满了蔓草;禅房寂静无声,被烟雾笼罩,空旷的山中寂静无声,没有行人经过,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聆听着山间溪水的流淌声。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处高僧曾游历但现已荒凉的山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沉思,诗中“祖师飞锡地”象征着高僧的修行与云游生涯,“岩阿谁为一镌铭”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事变迁、遗迹难存的惆怅之情,后四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里的荒凉与寂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敬畏。
赏析
本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思考,诗中“云深路远”、“月冷松高”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山间的幽静与荒凉,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独倚危栏听水声”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亲近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寄情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诗人或许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了这处曾经是高僧修行之地的荒凉山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沉思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也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