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郎当日在房州,曾见梅花倚郡楼。的释义

诗词原文

梅花

唐·郑谷

何郎当日在房州,曾见梅花倚郡楼。

怪得北风急煎煎,白花飘尽绿枝留。

作者简介

郑谷,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郑谷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七岁便能作诗,他一生经历了晚唐由衰转乱的时代,仕途坎坷,但诗名远播,与许棠、任涛等合称“芳林十哲”,又与齐己、黄滔等共称“晚唐五灵”,郑谷的诗风清新通俗,尤工于五言律诗,时人称之为“郑五绝”。《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卷。

译文

想当年何郎(此处可能借指某位与梅花有缘的文人或诗人自喻)在房州时,曾亲眼见过梅花依偎在郡楼的旁边,难怪这北风刮得如此急促猛烈,原来是催得那洁白的梅花纷纷飘落,只剩下绿色的枝条孤独地留在枝头。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往昔在房州观赏梅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凋零的惋惜之情,同时也隐含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次句以“倚郡楼”的梅花形象,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后两句则通过北风的急迫和梅花的飘零,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赏析

此诗以梅花为题材,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梅花凋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婉之情,通过“北风急煎煎”的描写,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蕴深厚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忧虑,郑谷作为晚唐著名诗人,其作品中不乏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此诗可能是在某个北风凛冽的冬日,诗人回忆起往昔在房州观赏梅花的情景,有感而发,创作而成,通过梅花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提到了“何郎”,但这里的“何郎”并非确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而是可能借指某位与梅花有缘的文人或诗人自喻,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在解读此诗时,不必过分拘泥于“何郎”的具体身份。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