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东酬唱
唐·刘长卿
身游大士毗耶境,目尽湘东返照中。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自通。
幽居唯有竹,夜雨更闻钟。
惆怅多秋思,萋迷欲曙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擅长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刘长卿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风格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动人,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身处在如同大士毗耶般宁静美好的环境中,目光所及之处,是湘东傍晚时分那绚烂的余晖,野外的寺庙人来人往稀少,云峰之间,水流自然相通,在这幽静的居所里,只有竹子相伴,夜晚时分,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满是秋天的思绪,当黎明将至,天空却依然迷蒙。
释义
身游大士毗耶境:形容诗人所处的环境如同佛教中的大士毗耶(即维摩诘)所居的清净之地,宁静而美好。
目尽湘东返照中:目光所及之处,是湘东傍晚时分那绚烂的余晖,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壮丽景色。
野寺人来少:野外的寺庙人来人往稀少,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云峰水自通:云峰之间,水流自然相通,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幽居唯有竹:在幽静的居所里,只有竹子相伴,竹子成为了诗人精神的寄托。
夜雨更闻钟:夜晚时分,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增添了环境的神秘与宁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身处的环境和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身游大士毗耶境”一句,将诗人所处的环境比作佛教中的清净之地,突出了环境的宁静与美好,而“目尽湘东返照中”一句,则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壮丽景色,使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后四句则通过描写野寺、云峰、竹子、钟声等元素,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湘东地区游历期间所作,当时,诗人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困惑,因此他选择了到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湘东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意境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