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明晦姿横出,舟入渺茫诗渐成。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江行

唐·郑谷

暝色沧江静,寒林古寺深。

山随明晦姿横出,舟入渺茫诗渐成。

鸟道挂疏雨,龙湫泻碧浔。

何当乘羽翼,直上碧云心。

作者及朝代

作者:郑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著名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郑谷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七岁便能作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抒发闲适淡泊之情,是唐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郑谷一生未得显达,但诗名远播,与许棠、任涛等合称“芳林十哲”,又与齐己并称“郑齐”,有《云台编》、《宜阳集》等诗集传世。

译文

暮色中的沧江显得格外宁静,寒冷的树林中隐藏着古老的寺庙,显得深邃而神秘,山峰随着天色的明暗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横亘在眼前;小船驶入茫茫的水域,诗人的灵感也随之涌现,诗句逐渐成形,鸟儿在稀疏的雨中飞翔,仿佛穿梭在狭窄的天空之道;而深邃的龙潭则倾泻着碧绿的泉水,汇入江中,何时我才能插上翅膀,直上云霄,实现心中的抱负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波动,首联写江面的宁静与古寺的深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颔联则通过“山随明晦姿横出,舟入渺茫诗渐成”两句,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创作过程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颈联进一步描绘自然景色的细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江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山随明晦姿横出,舟入渺茫诗渐成”两句尤为精彩,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多端,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创作过程,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诗人还通过“鸟道挂疏雨,龙湫泻碧浔”等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郑谷游历江湖期间,唐代诗人多有游历山川、寄情山水的传统,郑谷也不例外,在游历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促使他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