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魏八
唐·司空曙
更沽直上孤舟棹,
经乱无家到白头。
异县频年多送远,
中原何日见承平。
作者及朝代
司空曙,唐代诗人,约公元742年-约80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字文明,或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或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迁洛阳,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僚,官水部郎中,世称“司空水部”,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卢纶、钱起、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并称“大历十才子”,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亦能七言,诗风朴实,意蕴深厚,辞藻华丽,尤善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有《司空文明诗集》。
译文
又再一次挥桨离岸,登上那孤单的小舟,
历经战乱,我已无家可归,直到白头。
在不同的县邑里,连年不断地送别远去的朋友,
中原大地,何时才能再见那太平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是司空曙送别友人魏八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凉心境,也流露出对中原地区何时能恢复和平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首句“更沽直上孤舟棹”,以“更沽”和“孤舟”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无奈与不舍,次句“经乱无家到白头”,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后两句“异县频年多送远,中原何日见承平”,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和平的期盼,诗人连年不断地在不同的县邑里送别远去的朋友,这种频繁的离别更加深了他对和平的渴望,而“中原何日见承平”一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中原地区何时能恢复和平的期盼,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司空曙作为一位历经战乱的诗人,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和平的期盼,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呼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