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六
唐·李商隐
本为栖遑者,今来尽息机。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微。
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
且有他山借,幽栖在一廛。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衰落,也表达了他个人的苦闷和追求。
译文
我本来是一个四处奔波的人,如今却想要完全停止奔波劳碌,在云雾缭绕中,树影变得模糊不清,山峰也隐匿在雾气之中,燕子在帷幕上筑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野鸡被关在笼子里也实在可怜,幸好还有其他的山林可以借住,我就在这简陋的一隅隐居起来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奔波劳碌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写自己本是奔波之人,现在想要停止奔波;颔联通过描绘云雾中的景象,暗示人生的迷茫和不确定;颈联以燕巢幕上和雉畜樊中作比,说明自己不愿再受世俗的束缚和限制;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云雾中的景象和动物的生活状态,来隐喻人生的迷茫和困境,颈联中的“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更是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厌恶和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不幸,诗人深感疲惫和无奈,于是产生了隐居避世的念头,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动物的生活状态,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衰落对文人墨客的影响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