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动地惊。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望中何处是燕州,一片孤城万仞秋。
一朝汉魏成今古,百口燕秦隔死生。
莫向显陵松柏哭,空余泪洒蓟门尘。
寒烟衰草空愁暮,落日西风断客魂。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子龙(1608年-1647年)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陈子龙,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海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官员、文学家、抗清英雄,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兵科给事中,清兵攻陷南京后,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的文学流派“云间派”的盟主,在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译文
(针对“一朝汉魏成今古,百口燕秦隔死生”两句)
一旦汉魏的兴亡成为历史,百口之家在燕秦两地也因生死相隔而难以相见。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生死离别的感慨,汉魏的兴亡象征着时代的更迭,而“百口燕秦隔死生”则描绘了因战乱或地理分隔导致的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
赏析
这两句诗是陈子龙在渡易水时,面对历史遗迹和眼前景象,抒发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离别的哀伤,诗人通过“汉魏成今古”来概括历史的沧桑巨变,而“百口燕秦隔死生”则具体描绘了因战乱导致的家庭破碎和亲人之间的生死相隔,这种对比和描绘,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子龙在明末清初之际,面对国家动荡、社会混乱的现实,以及自己抗清失败、身陷囹圄的困境,所写的一首抒发感慨之作,易水是古代英雄荆轲刺秦王时经过的地方,诗人在此地触景生情,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自己的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悲壮色彩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诗人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抗清英雄的坚定信念和悲壮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