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物诗
唐·韩偓
腻云低拥鬓蝉轻,蜡泪垂珠滴绣楹。
暂得近玉纤纤,翻羡缕金红象管。
远山眉黛长凝恨,别路桃花强弄春。
旧燕归时人未老,东风吹雨小楼新。
作者及朝代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颖,文思敏捷,十岁便能即席赋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初在河中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等职,天祐年间,因直言进谏,遭宰相朱全忠排挤,贬为濮州司马,后迁荣州刺史,入梁后,曾任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等职,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晚年隐居福建一带,直至去世,韩偓的诗风清新绮丽,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景物,是唐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细腻的乌云般的发髻低垂,鬓边的蝉钗轻轻摇曳,蜡烛的泪珠如同珍珠般滴落在绣有花纹的柱子上,我暂时得以亲近那如玉般纤细的手指,却反而羡慕起那用金线绣制、红象牙制成的笔管,远山般的黛眉总是凝聚着愁恨,离别路上的桃花却勉强地展现出春天的气息,旧时的燕子归来时,人还未老去,东风吹拂着细雨,小楼也焕然一新。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和情感,以及周围环境的变迁,首联和颔联通过发髻、蝉钗、蜡烛等细节,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和哀愁,暂得近玉纤纤,翻羡缕金红象管”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羡慕,但又带有一种无奈和失落感,颈联和尾联则通过远山眉黛、别路桃花、旧燕归来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愁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诗人通过对女子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羡慕,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诗中“暂得近玉纤纤,翻羡缕金红象管”一句,尤为精彩,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又通过“翻羡”二字,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被一位女子的美丽和哀愁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诗人通过对女子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在晚唐五代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