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的解释

诗词原文

雁书空

唐·韦庄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灯笼。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的衰落与五代的动荡之中,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个人流离之感,情感深沉,风格清丽,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千里之外的寒冷云朵卷携着北风呼啸而来,正午时分,月光洒在窗前,大雁在空中排成字形,仿佛在书写着无尽的思念,庭院中,积雪厚重地压在松树和桂树丛上,走廊下则悬挂着一盏盏灯笼,闪烁着微弱而温暖的光。

释义

此诗描绘了冬日里一幅萧瑟而又略带温情的画面,首句“千里寒云卷朔风”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冬日的严寒与肃杀,次句“当轩月午雁书空”则通过大雁的飞翔与月光的映照,增添了一份静谧与遐想,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庭院中的景象,雪压枝头,灯笼闪烁,既表现了冬日的寂静,又隐含了家的温馨与希望。

赏析

韦庄此诗以景寓情,通过对冬日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以“千里寒云”与“朔风”营造出一种广袤而寒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中的“雁书空”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寓意着远方的思念与信息的传递,增添了诗意的深度,颈联与尾联则通过“雪压松桂”与“廊下灯笼”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严酷与人间的温情,形成了鲜明的视觉与情感反差,使全诗在冷峻中不失温情,在孤寂中蕴含希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晚唐的衰落与五代的纷争给他带来了深刻的个人体验,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冬日,诗人面对窗外景象,心中涌起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时所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人生境遇的沉思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