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汉家金缯抚绝域,远夷畏威亦怀德。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雁门胡人歌,陇上壮士吟。
坐使青徐虏,朝入泜水流。
凄凉夜月照孤城,凄断笳声万里情。
正见寒峰清似剑,更闻胡雁苦长鸣。
(注:虽然“汉家金缯抚绝域,远夷畏威亦怀德”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某一首完整诗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整体创作意境中,作为该系列诗作的意境延伸进行解析,这句诗反映了唐朝对边疆政策的某种理念,与王昌龄的边塞诗主题相契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龙标、高常侍、王少伯为“诗中三杰”,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译文
(针对融入的“汉家金缯抚绝域,远夷畏威亦怀德”句)
汉朝用金银财物安抚遥远的边疆地区,远方的异族既畏惧汉朝的威势,又感念汉朝的恩德。
释义
这句诗反映了唐朝(或泛指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通过赐予金银财物等物资,既展示了中原王朝的雄厚实力与威严,又体现了对边疆民族的怀柔与恩德,旨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和谐。
赏析
这句诗虽非王昌龄原句,但融入其边塞诗的主题中,展现了唐朝边疆政策的智慧与远见,通过“金缯抚绝域”,体现了唐朝对边疆民族的物质援助与笼络,而“远夷畏威亦怀德”则揭示了这种政策的效果——既让边疆民族感受到中原王朝的强大与不可侵犯,又让他们心怀感激,愿意归顺与和睦相处,这种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策略,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边塞诗多作于其早年游历边疆、参与边塞生活之时,唐朝时期,边疆地区战事频繁,民族关系复杂,王昌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将边疆的壮丽景色、将士的英勇无畏以及边疆政策的智慧与远见融入诗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边塞诗风格,虽然“汉家金缯抚绝域,远夷畏威亦怀德”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之手,但这一理念与王昌龄的边塞诗主题相契合,反映了唐朝边疆政策的实际情况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