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子由三首·送春
宋·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挽残晖。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正声仍许三人和,古尺应无一黍长。
病里逢春只送愁,强持杯酒说离忧。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此处仅展示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在梦中追寻那逝去的青春,想要用诗句来挽留那即将消逝的春光,酒意正浓时,春意也悄然入梦;窗户虽破,月光却寻着缝隙照进屋内,正直的声音仍然允许我们三人共同吟唱,而古代的尺度恐怕没有一黍那么长(比喻时光易逝,尺度难量)。
释义
“正声仍许三人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坚守正道、和鸣相应的情怀;“古尺应无一黍长”则是对时光流逝、难以把握的感慨,暗示着青春易逝,人生短暂。
赏析
苏轼此诗以送春为背景,抒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正声仍许三人和”一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志同道合、相互支持的精神风貌;“古尺应无一黍长”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时光的流逝与尺度的难以把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创作背景
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唱和之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外地,而苏辙亦因牵连而遭贬,两人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勉励,通过诗词唱和来表达彼此的情感与志向,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既表达了苏轼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