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于人疑疾颠,名儒华发独萧然。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独叹

唐·刘沧

富贵于人疑疾颠,名儒华发独萧然。

闲居竹色摇窗月,清梦书声入枕眠。

野径花香风送远,水亭云影日移偏。

平生心事无人识,独倚阑干看暮烟。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多漂泊,刘沧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及抒发个人情怀,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传世作品不多,多见于《全唐诗》等文献中。

译文

世人对于富贵往往心生疑虑,甚至认为追求富贵便是疯狂,而那位有名望的儒者,尽管年岁已高、头发斑白,却依然过着清贫而淡泊的生活,他闲居之处,竹影摇曳,月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夜晚在书声中入眠,梦中也充满了学问的气息,野外的小径上,花香随风飘散至远方,水边的亭子旁,云影随着日光的移动而缓缓偏移,他一生中的心事无人知晓,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望着傍晚的烟雾,心中满是感慨。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之人的浮躁与名儒的淡泊,展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赞美,首句“富贵于人疑疾颠”揭示了世俗对富贵的偏见,次句“名儒华发独萧然”则突出了名儒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后四句描绘了名儒闲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名儒高尚情操的敬仰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名儒闲居生活的画卷,展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揭示了世俗与名儒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名儒在追求精神境界过程中的孤独与坚持,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沧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面对社会的浮躁与不公,诗人深感无奈与愤慨,于是通过描绘名儒的淡泊生活,来表达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诗人也借名儒之口,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待,这首诗不仅是对名儒精神的颂扬,也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