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台客在文章盛,修竹何当复共攀。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忆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梁台客在文章盛,修竹何当复共攀。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窗寒笛泪潸潸。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深挚,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昔日梁台之上宾客满座,文章之盛无与伦比,何时能再与你一同攀折那青翠的修竹?烟月朦胧,它们哪里知道人间的世事变迁,而我独自在夜窗下听着寒笛声声,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释义

梁台客在文章盛:梁台,借指昔日繁华之地或文人雅集之所;客,指诗人自己或友人;文章盛,形容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

修竹何当复共攀:修竹,高长的竹子,常象征高洁与坚韧;何当,何时能够;复共攀,再次一同攀折。

烟月不知人事改:烟月,朦胧的月色;不知人事改,不知道人间的世事已经发生了改变。

夜窗寒笛泪潸潸:夜窗,夜晚的窗前;寒笛,凄清的笛声;泪潸潸,泪水不断流淌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首句“梁台客在文章盛”描绘了昔日文人雅集的盛况,透露出诗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向往,次句“修竹何当复共攀”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再次相聚的渴望,后两句“烟月不知人事改,夜窗寒笛泪潸潸”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无知与诗人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与挫折,对往昔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与向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回忆昔日与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面对世事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他只能独自在夜窗下听着凄清的笛声,泪水不断流淌,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哀愁与无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