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病躯何处识君恩,卧地无令四体勤。
空有壮心随日尽,更无佳梦入云深。
床前病鹤闲相顾,窗外寒花瘦不禁。
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帘疏雨自沉沉。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病弱的身躯哪里还能感受到君王的恩宠,只能卧病在床,无法让四肢再勤劳工作,空有壮志雄心却随着日子一天天消逝,再也没有美好的梦境能飞入云端深处,床前病弱的鹤儿与我相互顾盼,窗外的寒花也显得瘦弱不堪,寂寞的空庭里春天即将过去,一帘稀疏的春雨自顾自地沉沉落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病中的状态,表达了他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悲哀,首联“病躯何处识君恩,卧地无令四体勤”直接点出病中无法再为国家效力、感受君恩的无奈,颔联“空有壮心随日尽,更无佳梦入云深”进一步抒发壮志未酬、梦想破灭的哀愁,颈联“床前病鹤闲相顾,窗外寒花瘦不禁”以病鹤和寒花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病中的孤寂与瘦弱,尾联“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帘疏雨自沉沉”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绝望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病中抒怀之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病中的状态与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病鹤、寒花等,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呼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跌宕起伏。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困顿,晚年更是疾病缠身,这首诗正是他在病中所作,表达了他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悲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病中的状态与心境,抒发了壮志未酬、梦想破灭的哀愁与绝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忽视与不公,使得像黄景仁这样的才子无法施展才华,最终只能抱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