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陈与义
雨余山色郁苍苍,
云气千峰乱晚光。
四野川原多秀色,
非因向著不能知。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是两宋之际的杰出诗人,也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后来自成一家,诗作风格独特,既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又不失深沉凝重,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雨过天晴后,山色显得更加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在千峰之间,使得傍晚的阳光变得斑驳陆离,四野的河流和平原都展现出了美丽的景色,但这些美景如果不是因为诗人亲自前往观赏,是不会被世人所知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间的美丽景色,通过“雨余山色郁苍苍”和“云气千峰乱晚光”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雨后的山峦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景象,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暗示了这些美景如果不被人们亲自发现,就会默默无闻。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前两句通过“雨余”和“云气”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清新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雨后初晴的山间,后两句则通过“四野川原多秀色”和“非因向著不能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该亲自去发现和欣赏这些美景。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雨余山色”与“云气千峰”之间的对比,突出了雨后山色的清新和云雾的缭绕;“四野川原”与“非因向著不能知”之间的象征,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人们应该亲自去发现美景的呼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游历山水之间时,作为一位热爱自然的诗人,陈与义在游历过程中经常会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们应该亲自去发现和欣赏这些美景的期望,在战乱时期,这样的诗篇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鼓励人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