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应须三寸舌,文章不及一囊钱。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行路难·其二

唐·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弃簪笏兮何憔悴,长来归老嵩山陲。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富贵应须三寸舌,文章不及一囊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此诗为节选合并版,原《行路难》组诗共有三首,此段融合了其二、其三及部分其他内容的意象与意境,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艺术成就极高,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富贵应须三寸舌,文章不及一囊钱”部分)

要想获得富贵,往往靠的是能言善辩的三寸之舌,而才华横溢的文章却比不上装满钱财的钱袋。

释义

这两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在现实社会中,有时候个人的口才和交际能力(三寸舌)比文学才华(文章)更能带来实际的利益(富贵),暗示了社会风气中对于实用主义的重视以及对纯粹文学价值的轻视。

赏析

李白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无奈,他并非否定文学的价值,而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认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才华和品德往往被金钱和权势所掩盖,这种对比,既体现了李白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这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超脱与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行路难》组诗是李白在天宝年间(742-756年)创作的,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从被玄宗赏识到被排挤出朝廷的巨大人生转折,诗中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映了李白在政治失意、人生困顿中的复杂心境,特别是“富贵应须三寸舌,文章不及一囊钱”这样的句子,更是他在经历了仕途挫折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无奈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