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潼关
唐·汪遵
河上关门扼九州,
东南王气豁云流。
忆昨高秋十日雨,
百川涌溢腾蛟龙。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多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与见解,汪遵的诗风清丽脱俗,意境深远,是唐代咏史诗中的佳作之一。
作者简介
汪遵虽非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但其咏史诗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历史事件再现于读者眼前,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慨,汪遵的咏史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富有文学性和思想性,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潼关这座雄关扼守着中原九州的要冲,
东南方向的王气在这里豁然贯通,如云流般浩荡。
回想起去年深秋那连绵十日的秋雨,
使得百川之水汹涌澎湃,仿佛有蛟龙在其中翻腾。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作为军事重镇的险要地势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句“河上关门扼九州”直接点明了潼关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它像一把锁钥,扼守着中原地区的咽喉,次句“东南王气豁云流”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潼关对于东南方向王气(即王朝气运)的汇聚和疏导作用,暗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两句“忆昨高秋十日雨,百川涌溢腾蛟龙”则通过回忆去年深秋的秋雨和百川涌溢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潼关的险峻和壮观。
赏析
这首诗以潼关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这座雄关的敬仰和感慨,首句和次句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了潼关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回忆和描绘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潼关的险峻和壮观,使全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生动,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有关,汪遵作为一位咏史诗人,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慨,在这首诗中,他选择了潼关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作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这座雄关的敬仰和感慨,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重要地位,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文学价值的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