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戎马走风烟。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别后思风木,野哭千家闻战伐。
漂客脱身甘马革,老儒投笔谢书窗。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推动中国改革,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融合古今,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味,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元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领袖之一。
译文
男子汉如果到老还不能功成名就,那么这三年在战场上奔波劳碌又算得了什么?稀疏的星辰和淡淡的月光映照着秋千庭院,愁云和恨雨笼罩着如芙蓉般娇美的面容,离别之后,每当想到逝去的亲人就感到无比伤心,野外千家万户都在为战争而哭泣,漂泊的旅人甘愿战死沙场,年迈的儒生也放下了手中的笔,告别了书房。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战争残酷的深刻感慨,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战争中的艰辛和离别后的愁苦,颈联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痛和哀伤,尾联则通过“漂客脱身甘马革,老儒投笔谢书窗”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的赞美,以及自己虽为文人,但也愿意投身报国,放弃书斋生活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尾联“漂客脱身甘马革,老儒投笔谢书窗”是全诗的亮点,它展现了诗人超越个人得失,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也体现了诗人作为“诗界革命”领袖的担当和勇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捐躯、报效国家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