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经炀帝行宫》,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经炀帝行宫
唐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映月,鸣蛙池畔欲生波。
军中成败如翻水,空使明堂旰食忧。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官华原尉,迁龙门令,诗风与贾岛相近,工于炼字,喜写荒凉、萧瑟之景,多抒发悲慨之情。
译文:
这里曾经是皇帝车驾经过的地方,但如今浮云流水都已改变,不知变成了怎样,南国的美人已经香消玉殒,她们的怨恨随着东风融入了繁茂的芳草之中,残破的柳树在宫殿前孤独地映照着月光,池塘边的青蛙鸣叫,仿佛要掀起新的波澜,军中的胜负如同翻水一般无常,只留下明堂(指朝廷)中的皇帝为这些变故而忧虑,直到很晚才进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反映了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赏析:
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此地曾经翠辇过”与“浮云流水竟如何”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2、象征手法:“香销南国美人尽”象征着隋朝繁华的消逝,“怨入东风芳草多”则表达了人们对隋朝灭亡的哀怨和惋惜。
3、意境深远:诗中“残柳宫前空映月,鸣蛙池畔欲生波”两句,通过残柳、鸣蛙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4、寓意深刻:“军中成败如翻水”一句,以翻水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军事斗争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同时也暗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在于军事上的失败。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朝中后期,此时唐朝已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多次动荡,国力逐渐衰弱,诗人刘沧通过描绘隋朝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不仅表达了对隋朝灭亡的哀悼和反思,也寄托了对唐朝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引起朝廷对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重视,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