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耕课桑力有馀,吏事不受崇空虚。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劝农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多逃亡,小乡无居民。

榛莽空满地,豺狼昼出林。

萧条人迹稀,邑里但荆榛。

借问谁家室,但见山嶙峋。

恻恻念孤老,寂寂守空村。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园。

县吏来相诃,嗔我守田喧。

不顾叱我怒,但求去汝喧。

归耕不得时,拥稼空满田。

良苗亦怀新,翳翳吐芳妍。

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顾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阎。

劝耕课桑力有馀,吏事不受崇空虚。

昔人徒美矣,兹道谁能修。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清丽,风格恬淡高远,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代表作有《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等。

译文

在这个小州,经历了战乱和灭亡之后,遗留下来的百姓确实困苦疲惫,大的乡镇大多逃亡一空,小的乡镇则没有了居民,荆棘和野草长满了空地,豺狼在白天也敢出没于林间,这里人迹罕至,村庄里只剩下荆棘和榛子,问起谁还有家室,只见山峦重叠,荒凉无比,我深切地同情那些孤寡老人,他们寂寞地守护着空荡荡的村庄,春天到来时,他们独自扛着锄头去耕作,傍晚时分还要灌溉菜园,县吏前来呵责,责怪我守田时喧哗,我不顾他们的叱责和愤怒,只求他们离去,让村庄恢复宁静,由于错过了耕种的时节,田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却寥寥无几,尽管如此,新生的秧苗仍然怀着希望,吐露出芬芳的花朵,蚯蚓从土中钻出,田间的乌鸦也随我飞翔,我深感惭愧,作为一个不耕田的人,却享受着来自百姓的俸禄,我尽力劝勉百姓耕种和养蚕,但处理政务时却不受浮夸和虚假的影响,过去的人们只是赞美这种美德,但又有谁能真正践行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一个荒凉破败的小州景象,百姓流离失所,村庄荒废,诗人深切同情百姓的苦难,并反思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他尽力劝勉百姓耕种和养蚕,以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同时坚守自己的职责,不受浮夸和虚假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后小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突出了百姓的困苦和诗人的无奈,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劝农课桑等政务的认真态度和对浮夸风气的抵制,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担任某州刺史期间,当时,他所管辖的地区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生产秩序混乱,韦应物深感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重大,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自身职责的反思,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