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沧浪亭怀古
宋·苏舜钦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濯缨渔父唱沧浪,结庐陶令依人境。
萧条异代不同时,惟有清风共此心。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散文家,他早年豪迈不羁,以文章知名,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职,后因故被贬,晚年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自适,苏舜钦的诗风豪健,与梅尧臣并称“苏梅”,对北宋诗风转变有较大影响。
译文
一条小径通向幽静的山林,竟然就坐落在繁华的城市之间,高高的轩窗面对着蜿蜒的流水,修长的竹子慰藉着愁苦的面容,渔父在沧浪水中洗涤帽缨,唱着悠扬的歌声;陶渊明在人境中结庐而居,享受着田园的宁静,虽然我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唯有这清风能与我共享这份心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沧浪亭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濯缨渔父唱沧浪”和“结庐陶令依人境”两句,分别引用了《楚辞·渔父》中渔父在沧浪之水洗涤帽缨的典故和陶渊明《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以此表达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描绘沧浪亭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两句,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沧浪亭的幽静与城市的喧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向往,而“濯缨渔父唱沧浪,结庐陶令依人境”两句,则通过引用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理想,萧条异代不同时,惟有清风共此心”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与古代隐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唯有这清风能与他共享这份心境的感慨。
创作背景
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晚年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自适,这首诗就是他在沧浪亭隐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沧浪亭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舜钦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