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秦始皇陵
唐·韦庄
秦皇属车八十一,赭衣伐山豪不羁。
坟高五十余丈周,回环一百有余里。
六国英雄徒翻覆,四溟水竭难寻抵。
旌旗日暮随风展,鼙鼓声声入云际。
千载空余秦陵月,照见当年阿房字。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译文
秦始皇的属车有八十一辆,穿着红色囚衣的囚犯们肆无忌惮地砍伐山木,陵墓高耸达五十多丈,周围环绕着一百多里的范围,六国的英雄豪杰们虽然曾经风云一时,但最终都翻覆灭亡,就像四海之水枯竭一样难以找到踪迹,傍晚时分,旌旗随风飘扬,战鼓声声传入云霄,千百年来,只有秦陵的明月依旧照耀,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阿房宫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始皇陵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中的残酷劳动,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和对人民的剥削,诗中“秦皇属车八十一”描绘了秦始皇出行的盛大场面,“赭衣伐山豪不羁”则揭示了建造陵墓时囚犯们的苦难生活,后文通过对比六国英雄的覆灭和秦陵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秦始皇陵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秦始皇陵的雄伟壮观和建造过程中的残酷现实,诗中既有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六国英雄的覆灭和秦陵的永恒,表达了对历史循环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富有诗意,如“旌旗日暮随风展,鼙鼓声声入云际”,既描绘了秦陵的庄严肃穆,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既表达了对古代帝王暴政的批判,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韦庄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诗人,他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创作这首诗时,韦庄可能受到了前人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述和传说的启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