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颍河春水生,樯乌相望使君行。上一句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和子瞻濠州七绝·观鱼台》,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观鱼台

宋·苏辙

二月颍河春水生,樯乌相望使君行。

居民不惯游陂泽,争挽长竿截锦鳞。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集解》、《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二月的颍河春水开始上涨,船上的乌篷船帆遥遥相望,太守(指苏轼)乘船出行,当地的居民不习惯在湖泊沼泽中游玩,都争着拉长竿子去捕捉那如锦缎般的鱼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颍河春水生发的景象,以及太守出行和居民捕鱼的生活场景,诗中“二月颍河春水生”描绘了春天的到来,河水开始上涨,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樯乌相望使君行”则通过船帆的相望,暗示了太守的出行,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居民不惯游陂泽”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他们不习惯在湖泊沼泽中游玩。“争挽长竿截锦鳞”则生动地描绘了居民们捕鱼的场景,他们争着拉长竿子去捕捉鱼儿,场面热闹非凡。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颍河的美景和居民的生活场景,诗中“二月颍河春水生”一句,简洁明了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河水的上涨,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樯乌相望使君行”一句,通过船帆的相望和太守的出行,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层次感,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居民捕鱼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与其兄苏轼同游濠州(今安徽凤阳)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移守濠州,苏辙前往探望,二人同游濠州名胜,并各自写下了一系列描绘濠州风光的诗作,这首《观鱼台》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通过对早春时节颍河美景和居民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也反映了诗人对兄长苏轼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