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吹空塞北户,束薪明暖初无烟。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朔风吹空塞北户,束薪明暖初无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贬谪生活,风格清丽雅致,尤擅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之称,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路途遥远;天气寒冷,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贫寒。

北风呼啸,吹过空旷的塞北门户,柴火刚刚点燃,室内初显温暖,还未升起炊烟。

忽然听到柴门外传来狗叫声,原来是顶着风雪夜归的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投宿于芙蓉山一户贫寒人家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通过“日暮”、“苍山”、“天寒”、“白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贫寒的氛围,第三句“朔风吹空塞北户”进一步强化了寒冷和空旷的感觉,而“束薪明暖初无烟”则透露出主人为了迎接客人,急忙生火取暖的情景,展现了主人的热情与淳朴,最后一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则以动衬静,通过狗叫声和归人的身影,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温馨和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营造出一种既贫寒又温馨的氛围,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背景,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三句的“朔风吹空塞北户”和“束薪明暖初无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主人的热情,最后一句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则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贬谪途中,投宿于芙蓉山一户贫寒人家时所作,当时,诗人正经历着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对社会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寒冷的夜晚,诗人却感受到了来自底层人民的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和关怀,不仅让诗人暂时忘却了人生的苦难和忧愁,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这首诗不仅是对诗人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