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陕已信召南贵,补郡讵比平原疏。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寄卢仝

唐·孟郊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

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常闻诗人语,天意皆自然。

君看入朝者,紫绶拖金蝉。

得路自能达,何必问蹇踬。

分陕已信召南贵,补郡讵比平原疏。

平生自想无官乐,不独悠悠在濠上。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孟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他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之一,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译文

我不喝浑浊的泉水,也不在弯曲的树下乘凉,如果遇到的不是正义之事,即便是金山银山也视为粪土。

我常常听到诗人们说,天意都是自然而然的,你看那些入朝为官的人,身上佩戴着紫色的绶带和金蝉装饰。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自然能够通达四方,何必去在意那些挫折和失败呢?分陕之地已经证明了召南的尊贵,补任郡守又怎能与平原君的疏财仗义相比呢?

我一生都在想象没有官职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在濠水之上悠然自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孟郊对于正义、自然和仕途的看法,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对于非正义之事坚决拒绝,他认为天意自然,不必强求,对于仕途的得失也看得很淡,他也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以及自己对无官之乐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体现了孟郊苦吟诗风的特点,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自然和仕途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于无官之乐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孟郊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所作,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举,直到晚年才得中进士,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的淡泊和对正义的坚守,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无官之乐的向往,这种情感反映了孟郊在仕途不顺时的内心挣扎和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有“分陕已信召南贵,补郡讵比平原疏”这样的句子,但这里的“分陕”、“召南”和“平原”等词语可能并非实指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地名,而是诗人用来象征和比喻的意象,在解读这首诗时,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