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思
唐·李贺
孤灯照寒壁,细雨湿秋棂。
曼声试作鸡鸣曲,何必阳关无故人。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之手,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的作品想象丰富奇特,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
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愁苦多病,仅活了二十七岁,但其诗歌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带有批判现实的锋芒,李贺的诗作常常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译文
孤灯照亮了寒冷的墙壁,细雨打湿了秋天的窗棂。
我试着轻声吟唱一曲鸡鸣之歌,何必非要去阳关才说没有故人相伴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孤独寂寞的夜晚,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孤灯照寒壁,细雨湿秋棂”描绘了夜晚的冷清和孤寂;次句“曼声试作鸡鸣曲,何必阳关无故人”则通过鸡鸣曲的吟唱,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并暗示即使身处异乡,也并非没有故人的陪伴。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夜晚的孤寂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诗人通过吟唱鸡鸣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鸡鸣曲在古代常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何必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孤独心境的一种自我慰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李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深感失落和孤独,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常常思念远方的亲友,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吟唱鸡鸣曲,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在孤独夜晚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