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沧
汉水东流绕凤林,秦山远峙碧云深。
雁行斜日归平楚,渔唱西风过远岑。
且共良农歌稔岁,何须明月照高楼。
南阳自有栖迟地,况复卢家有隐沦。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及第,官华原尉,迁龙门令,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有集,已佚,今存诗一卷,收入《全唐诗》中。
译文
汉水向东流淌环绕着凤凰林,秦岭远远地耸立着,碧云深邃,大雁在夕阳的余晖中成行归巢,渔人唱着西风的歌谣飘过远处的山岭,让我们与勤劳的农民一起歌唱丰收的年景,哪里还需要明月来照亮高楼呢?南阳自古就有隐居的地方,更何况卢家还有隐士在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汉水边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首联写汉水东流、秦山远峙的壮阔景象;颔联通过雁行归巢、渔唱西风等细节,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物质享受(如高楼明月)的淡泊;尾联则借南阳和卢家的隐士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开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水流域的田园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颈联“且共良农歌稔岁,何须明月照高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物质追求的淡泊,这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罕见,但刘沧通过具体的田园景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这种态度更加具体、生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沧的仕途经历和个人志趣有关,刘沧虽然进士及第,但官职不高,可能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可能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名利之争感到厌倦,转而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汉水流域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追求的淡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为“野田黄鹤楼”,但黄鹤楼作为著名的文化景点,在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可能是诗人在创作时借用了“黄鹤楼”这一文化符号,以增添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而实际上,这首诗更多地是描绘了汉水流域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